珍愛森林木材,應是根本的全民運動。 記者黃仲裕/攝影
聯合報願景工程連日有關「不義之材」的報導,筆者高職念家具木工,在當年台灣號稱「家具製造王國」時,任家具設計,幾乎跑遍島內的大小木業工廠,後來轉內銷家具的製造銷售,具有廿年左右的實際相關工作經驗,加上近十年又以木頭的立體創作為主,有些看法。
造林最好別只單一樹種,混生林或自然衍生林往往更適合各物種在其間的共存互利。即使這些年推廣的有機農業,最好在栽種區的周邊也要留些森林。前些年至多良部落駐點創作,印象深刻的是原住民在陡坡上利用原本地形地貌栽種小米,附近總會有些喬木,引來老鷹停棲,每當小米成熟時,正可以發揮「老鷹顧田」的生態食物鏈平衡作用。
部落上方有平地人向原住民承租其林地種紅豆杉取紅豆醇,看似有利可圖,當租期滿要加租,在利潤考量下,原承租者只好整片砍除,改種台灣薑,一次的採收後,土地要休養多年,任其生芒草,實不利水土保持與利用。
多年前也有人來員山雙連埤租一大片山坡地種樹要取沉香,似有利可圖,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原本生態是否合宜,也許就不是考量的方向。常在宜花東來回,每次經過花東縱谷的那一片人工林,除了某些時段的生態賞螢以及遊逛外,一直在想那些成材堪用時的處理是否有在政策考量裡面?
這些年林業單位對幾十年人造林疏伐下的林木,也積極推廣應用。一些淺山早期私人種植的相思樹,因不再有窯燒木炭而長得高大壯碩,油桐花開完相思樹花開都一樣漂亮。在宜蘭某工業區的製材廠改專門研製相思木,幾乎沒有廢餘料,有人說那烏黑的木材色澤,就是台灣的黑(紫)檀木,一下子價值提升不少。其實不少平地或淺山的樹種木材,都能各依其特性好好研發利用,所謂天生我「材」必有用,不要一味迷戀紅檜、扁柏…。
十幾年前一間體制外的木工學校,帶動學習木工的風潮,各地大小木工坊如雨後春筍,但木材不應只是單一木工用途,有時異材質的應用組合設計,如與金屬、藤竹布等的搭配,就是減少木材的消耗;甚至舊木材餘料的再利用,延續它們的使用年限,都有待大眾的認知與教育。不少縣市的舊家具再生,不只多增加公庫收入,環境更直接受益。但還是有不少縣市樂於碎木將之化為步道舖用,或送焚化爐,實在欠考量。讓民間與政府都認知珍愛森林木材,應是根本的全民運動,也多少有助於告別那些不義之「材」。
資料來源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339/5450689